青年演員郭家銘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zhàn)》中的表演很出色,飾演的光緒皇帝愛新覺羅•載湉是見證了一個王朝最后落寞的君主。光緒皇帝初登基時就被慈禧、慈安兩位太后垂簾聽政,慈安暴斃之后,慈禧獨攬大權,這個中國最后的一個封建皇朝,在慈禧的食古不化的思想中加速滅亡。經(jīng)歷了郭家銘用心的演繹,讓整部戲在每到關鍵的情節(jié)處得到一種情緒的升華,讓悲愴的情緒渲染了這個末代王朝的無力反擊。
郭家銘飾演的光緒皇帝在這部電影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的每一次登場就預示著劇情會有重大的轉折,并且因為角色的身份,皇帝的出現(xiàn)也在推動者劇情向新的方向前進。從最初的北洋水師的興建,到后來日本入侵朝鮮,光緒皇帝都表示積極態(tài)度應對。但這個皇帝在慈禧的控制之下是難以有作為的,這就是一個末代皇朝君主的悲哀,有志難伸,想要買一艘像樣的軍艦都不能實現(xiàn),還要看著慈禧鋪張到極致的六十大壽,以及那用海軍軍費制造的頤和園,這一切,都是在給之后甲午海戰(zhàn)的失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演光緒皇帝和其他帝王是不同的,這個皇帝沒有多少實權,幾乎沒有大事可以自己做主的,他經(jīng)歷的是嚴重內(nèi)憂外患的時期,各國列強對中國這塊肥肉虎視眈眈,內(nèi)部慈禧太后的嚴格封閉和對外忍讓使得清帝國逐步淪喪,這樣的皇帝不得抑郁癥已經(jīng)算是好的了。郭家銘在表演時,帶出了這個皇帝的絲許威嚴和積極向上的精神,光緒是想國家富強,但權力實在有限,那種苦悶和無奈在演出時一目了然,形同虛設的皇帝和封閉無能的太后,成為這個封建王朝的謝幕者。
與光緒皇帝悲催命運相反,日本的明治天皇經(jīng)歷了“明治維新”之后掌控大權,不斷蓄意對外擴張版圖,朝鮮、臺灣甚至中國大陸都在其覬覦范圍之內(nèi),一再停滯發(fā)展的清帝國軍事實力讓日軍信心大增,傾舉國之力打了甲午海戰(zhàn),勝負其實在開戰(zhàn)之前就已經(jīng)大致分曉。郭家銘在演出中,讓觀眾看到了這個青年皇帝的一腔熱血,面對北洋水師被重重包圍,悲憤地想親自帶兵上陣解圍,這種沖動是讓人鼓舞,但也很惋惜,日薄夕陽般的滿清帝國在整個統(tǒng)治階級腐敗無能的管理下,完全是不堪一擊的。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zhàn)》在戰(zhàn)爭場面的拍攝上還是欠缺火候,這或許是資金不足的緣故,對于戰(zhàn)爭片,宏大逼真的效果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也希望導演馮小寧下次拍攝同類型的影片能夠適當把控場面,如果資金不足,就少拍些海戰(zhàn)或者陸戰(zhàn)的場景,畢竟觀眾是很嚴苛的,經(jīng)過好萊塢特效大制作的洗禮,對戰(zhàn)爭片的要求也就逐步升高了。
對于青年演員郭家銘而言,參演了這樣一部戰(zhàn)爭電影,表演上是《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zhàn)》這部戲的亮點,他所飾演的角色在片中又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是一次不錯磨練機會。之前郭家銘出演了《新永不瞑目》、《秋之白華》等影視劇,經(jīng)驗已經(jīng)愈發(fā)豐富,從他的外型來看,飾演一些帶有悲劇色彩的角色或許更能打動人心。
三傻大鬧寶萊塢沒看懂三傻大鬧寶萊塢講什么三傻大鬧寶萊塢影評海上鋼琴師沒看懂海上鋼琴師講什么海上鋼琴師影評忠犬八公的故事講什么忠犬八公的故事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