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條橙》觀后感
文/樂晨韻
對于《老男孩》里所表現(xiàn)的青春,與對青春緬懷的情緒,作為一個九零后,感覺自己不是他們的目標人群。所以這篇觀后感就來寫《發(fā)條橙》好了,一個生活在英國未來社會的問題少年,由于青春期躁動走上犯罪道路,后受到社會制裁,被剝奪自由意志。經(jīng)過思考與改造,他重新融入社會,意識到自己不過是上帝手中的一只發(fā)條橙……
到寫觀后感的時候了,除了《告白》我可以想出一點東西來寫寫之外,其他課上看完的電影就根本找不到方向?!抖闹谎劬Α肺覀兛吹牡谝徊侩娪?,雖然以后可能是做老師的人,但是仍然沒有進入到電影中去。雖然題材不錯,但習慣了現(xiàn)在電影的豐富的鏡頭切換,對《二十四只眼睛》中大家稱贊的拍攝技巧或是什么的覺得有點犯困。例如孩子們在上學的路上看到老師,鏡頭放在高處,孩子們穿過田地里的一條條小路跑向老師,離畫面最近的一條小路上一溜孩子開跑,快跑到之后,遠一點的小路上第二溜孩子開跑,接著第三溜,第四溜……還有的低視角,靜止拍攝的孩子唰的跑過攝像機,接著是高頻跑動的腿和擺動的背的,總讓我覺得滿口是灰,喘不過氣。
最開始看到發(fā)條橙這個名詞是在快樂男聲的選秀上,覺得這個組合的名字很特別,主唱也特有范兒,俗人的下一步驟當然就是百度搜索了“發(fā)條橙”。結(jié)果搜索出來的確是一部電影,看著大家的評論很高我就看了小說,接著看了電影。
小說與電影中也體現(xiàn)的大悲憫色彩讓我感觸比較深。作品是站在高一點的角度往下看的,看到的好人和壞人都是可憐人。小悲憫只同情好人,大悲憫不但同情好人,而且也同情惡人。編造一個苦難的故事不算什么難事,但那種非在苦難中煎熬過得人才可能有的命運感,那種建立在人性無法克服的弱點基礎(chǔ)上的悲憫,卻不是能夠憑借才華編造出來的。
只描寫別人留給自己的傷痕,不描寫自己留給別人的傷痕,不是悲憫,是無恥;只揭示別人心中的惡,不袒露自我心中的惡,不是悲憫,是無恥。只有正視人類之惡,只有認識到自我之丑,只有描述了人類不可克服的弱點與病態(tài)人格的悲慘命運,才是真正的悲劇,才有可能具有“拷問靈魂”的深度和力量,才是真正的大悲憫。
相對于使這個小說名揚四海的電影來說,我更喜歡小說。不光是因為小說開始作者自己對小說理解的表達。更重要的原因是主人公在“我真的痊愈了!”之后的成長轉(zhuǎn)變。
原書共計二十一章,而二十一是人類成熟的標記,至少過去曾經(jīng)是,因為人到二十一歲擁有選舉權(quán),開始承擔成年人的責任。主人公在第二十一章長大了,遂厭倦了暴力,承認人的能量用于創(chuàng)造勝過用于破壞。無謂的暴力是青春的特權(quán),因為青少年能量充沛,卻沒有從事建設(shè)性活動的才能。其精力必須通過砸電話亭、撬火車鐵軌、偷竊并破壞汽車來發(fā)泄,當然,摧毀人命是更令人滿意的活動啦。
然而,總有一天,暴力要被看做年少氣盛的產(chǎn)物,令人生厭,是愚昧先知者的急智。小說中的小流氓幡然醒悟,人生應(yīng)該有所為……結(jié)婚生子、使世界這甜橙在上帝的手中轉(zhuǎn)動,甚至有所建樹,比如說作曲。這位長大的青年頗為羞愧地回頃著自己肆意破壞的過去,他需要有迥然不同的未來。
由于人在定義中就被賦予了自由意志,可以由此來選擇善惡。只能行善,或者只能行惡的人,就成了發(fā)條橙……也就是說,他的外表是有機物,似乎具有可愛的色彩和汁水,實際上僅僅是發(fā)條玩具,由著上帝、魔鬼或無所不能的國家(它日益取代了前兩者)來擺弄,徹底善與徹底惡一樣沒有人性,重要的是道德選擇權(quán)。惡必須與善共存,以便道德選擇權(quán)的行使,人生是由道德實體的尖銳對立所維持的。
電影《小時代2:青木時代》影評《大叔,我愛你》影評:美化的畸戀《三傻大鬧寶萊塢》影評《邊境風云》影評:看似簡單 其實有點顛覆《閨蜜》影評《第九區(qū)》影評:反科幻反人類的經(jīng)典之作《重返地球》影評:人家怎么教育兒子《換子疑云》觀后感